English

装在胃里的文化

2004-08-07 15:02:00 来源:博览群书 郑 勇  我有话说

一直崇拜毛主席的那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真是一句敌一万句的名言:按照下愚的理解,既然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三要发达,那么,“生存”的要义自然是要解决温饱,而其途径则是革命,革命当然不能请客吃饭,一是温饱尚待解决,暂无条件请客吃饭;二是按照“饱暖思淫欲”的古训,请客吃饭会瓦解革命斗志,无怪

乎陈独秀留给我辈印象深刻的是在东安市场散发传单,而不是像南社文人那般流连青楼打茶围。但到了“发展”阶段,情况就不一样了,革命成功后当然该“请客吃饭”了,今日中国身处“发展中”,宜乎千里搭帐篷,偏有不散的宴席,于是人无分老幼,日日大嚼;地不论南北,夜夜痛饮。正是百业兴盛,而餐饮更见木秀于林。至于“发达”阶段,那就该饮食稍逊风骚,轮到情色大行其道了,这有人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花花公子》《阁楼》可以为鉴,也有咱们自己初见资本主义端倪的明代的《金瓶梅》为证。

饮食文化之异军突起与关乎饮食文化图书出版的蔚为风潮,窃以为端赖这铺排全国的流水宴席,一向以学术文化类图书出版为主业的三联书店在一年多时间内,接连推出八种此类趋势应时书,从颇受关注的《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品味传奇:名人与美食的前世今生》,到变换口味的洋派大餐《厨室机密:烹饪深处的探险》《厨师之旅:寻觅世上最完美的饮食》《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再到新鲜出炉的中式美味《川菜杂谈》《文人饮食谈》,大有推波助澜,把饮食文化革命进行到底之势。形而下的饮食说白了不过是“吃饱肚子,免于饥饿”,可在这些作家、学人、美食家和大厨笔下,居然如此色相诱人,养眼、暖胃、怡情、感怀不说,还上升到形而上的文化之境,自然与营养学家撰写的保健食谱或烹饪专家开列的菜谱一类实用性图书取径不同。

私意很喜欢汉语中的“游”字,诸如负笈访书寻师而曰“游学”,口若悬河各国奔走而曰“游说”,轻生死重然诺而曰“游侠”,走马兰台类转蓬而曰“游宦”,千山万水走遍而曰“浪游”、“快游”,还有魏晋人说的“游心”与“游目”,都是惹人绵长耽想的意象。私意更喜欢的还是“卧游”――常常嚷嚷着说自己喜欢旅游,其实,像我等时间和体力既不富裕、阮囊又比豆蔻少女还羞涩的,说出游无非是叶公好龙罢了;在难得的闲暇时光泛舟于文字之海,卧游大江南北,以万卷书代替万里路,才是理想在现实中的投影。其实,阅读这些饮食文化类图书,在想像中品味早已沉入历史深处的盛宴或跟着人家转遍名馆美味,那也是一种卧游。

卧游山水文章如临盛宴,卧游纸上盛宴亦如登山临水。记得哥伦比亚大学王德威教授在北大“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研讨会上,曾把唐鲁孙谈饮食与乡思的靡丽文字称做“北京梦华录”。其实三联版的《老饕漫笔》《肚大能容》《品味传奇》《川菜杂谈》《文人饮食谈》也都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看做《东京梦华录》一类。倒并非是说作者身上流露出孟元老那样的遗老遗少气息,而是想强调他们文字间的烟云历史和旧年人物的指向特征。换言之,他们之不同于单纯美食家的意趣,在于对历史文化及文化人物的刻意渲染。所以,我们在《老饕漫笔》里,读到今日业已杳不可寻的民国时期老北京的北海茶座、中山公园藤萝饼;在《肚大能容》里看到胡适出入北京饭馆的身影和钱穆在烟雨苏州的游踪;《品味传奇》尝遍了张爱玲的海派西菜、宋美龄的上海点心、郁达夫的杭帮菜、鲁迅的绍兴菜、白先勇的桂林米粉……原汁原味的饕餮体验,本乡本土的风味大餐,餐桌上氤氲的热腾腾的香气也变得袅袅绕绕,挥不开抹不去的是感官经验的瞬间记忆融合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川菜杂谈》引人流连的地方也在记述张大千、李?人、谢无量诸家与川菜渊源以及关涉四川风俗、民情、文化的细节;范用先生接续当年吴祖光、汪曾祺等先生编集《知味集》《清风集》《解忧集》的一段雅事,进而精淘细选,又别出心裁地在正席之外,加上餐前酒和餐后茶,合编而为现在的《文人饮食谈》。不同于一家之言,本书把活跃在上世纪的文人几乎尽邀于一室,更见群贤毕至、众声喧哗的文酒雅集之盛。

把历史烟云与人物春秋放在一起,烹调成一席追忆与怀旧美味,这不惟是前面几本书的专美。眼光放远点来看,前辈作家中的知堂老人、林语堂、梁实秋诸家,多喜闲来摇笔谈吃、品茶、论酒,早开创出一脉散淡清雅的闲情小品路数,《文人饮食谈》其实可以看做这一传统风神的延续。眼光再往外看,会发现“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不止我们这边端起茶盏想起陆羽、举起酒杯想起杜康、举起筷子又想起东坡肘子,时尚之都巴黎居然也会偶尔沉浸在醋缸一样酸溜溜的往事与记忆之中,捎带还要拿文化人做下酒菜。在《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这本书引领我们走进“迷惘的一代”在巴黎自我放逐的艺术家的沙龙飨宴,海明威在圣路易岛上的牛排大餐、格特鲁德・斯坦客厅里的午后茶会、詹姆斯・乔伊斯和莎士比亚书店女主人约会的冷盘晚点以及让传奇舞者伊莎多拉・邓肯不醉不休的香槟,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结伴一道道美味的法式大餐,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断代史。“如果天赐幸运让你在巴黎度过了青春时光,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你到哪儿,巴黎将永远与你相伴,因为巴黎是一席浮动的豪宴。”海明威的这句话如果会诱惑你下决心坐进飞往巴黎的航班的话,那么我建议你带上这本书和《带一本书去巴黎》,作为你的导游。这两本书的设计均出自那个叫陆智昌的艺术家之手,巴黎的风情和仪态,亏他表述得如此传神。

打量坊间流行的这么多饮食文化图书,你会发现谈得眉飞色舞的基本上都是平日只呆在厅堂而压根不进厨房的文人之流。这些好吃懒做的家伙,只需动口动笔就步入青史,而真正创造美味饮食的厨师反而隐入历史和文字背后,鲜为人知,想想真是不公平。似乎就为打这不平,一个叫安东尼・伯尔顿的大厨走出厨房,拿惯屠刀的手敲起键盘来自然是小菜一碟,所以他端到我们面前的两道菜――《厨室机密》《厨师之旅》――确也别致到另类的地步:不再是闲情小品,而近于黑幕纪实文学或探险小说;不再是文质彬彬地向你描述食物美味,转而叙述一种疯狂的生活经验;不再以餐桌为舞台,改以餐馆厨房为背景……而这一切,都缘于这样一个关键的事实:作者是厨师,而不再是食客与文人。

说了这么多,细想想还都是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文化。若果较起真来,阅读文字与“阅读”食物的色香味,还只能属“胃前文化”。按照俗谓之“吃喝拉撒睡”五义,吃喝之为饮食文化,仅仅相当于江河之上游,还需加上“拉撒”这下游,方称得上有始有终。看过日本人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的读者,大概不会说那么耐读的厕所文化不是文化吧,所以一直心存期望能看到更多这类“后饮食文化”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